|
一、什麼是攝護腺肥大? 攝護腺肥大(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, BPH)是中老年男性最常見的泌尿系統疾病之一。根據統計,50歲以上男性中約有一半出現不同程度的攝護腺增生,到80歲時比例甚至高達90%。 攝護腺位於膀胱下方、包圍著尿道,當腺體逐漸肥大,就會壓迫尿道,使排尿變得困難。雖然攝護腺肥大屬於良性變化,但若未及時治療,可能造成尿滯留、膀胱結石、甚至腎功能惡化等嚴重併發症。
二、攝護腺肥大的常見症狀 許多患者早期症狀輕微,往往忽略,直到夜尿頻繁、排尿不順才就醫。常見症狀包括: 頻尿與夜尿多:夜間起床2~3次以上影響睡眠。 尿流變細、斷斷續續:排尿時間延長,需要用力才能排乾淨。 排尿後仍有餘尿感:膀胱無法完全排空。 急尿與滴尿:來不及上廁所,或排完仍有滴尿情況。 下腹部脹悶、尿不出來:代表肥大壓迫已嚴重,需立即處理。 醫師提醒,症狀的嚴重程度與腺體大小不一定成正比,有些人攝護腺雖不大,但尿道壓迫位置敏感,仍可能出現明顯排尿障礙。 三、攝護腺為什麼會肥大? 攝護腺肥大主要與年齡、荷爾蒙與生活習慣有關。 男性荷爾蒙變化 隨著年齡增長,體內睪酮(Testosterone)逐漸下降,而另一種荷爾蒙「二氫睪酮(DHT)」相對增加,會刺激攝護腺細胞增生。 家族遺傳與慢性發炎 若家族中有攝護腺疾病者,發生機率更高;而慢性攝護腺炎會使組織長期腫脹,進一步導致肥大。 生活型態與飲食因素 高油脂、紅肉、缺乏運動、肥胖與長期久坐,都是常見的風險因子。這些習慣會導致骨盆血液循環不良,增加攝護腺壓力。 四、改善攝護腺肥大的非藥物方法 早期攝護腺肥大患者,可透過生活調整減輕症狀。 1. 改善飲食習慣 •多攝取蔬菜與抗氧化食物:如番茄(含茄紅素 Lycopene)、南瓜子(富含鋅)、深綠色蔬菜等,有助降低攝護腺氧化壓力。 •減少紅肉與高油脂食物:動物脂肪會刺激雄性激素代謝,加重肥大。 •少喝含咖啡因與酒精飲料:避免刺激膀胱及增加夜尿。 2. 養成良好排尿習慣 •不要憋尿,避免膀胱過度撐大。 •排尿時放鬆,不要用力憋。 •睡前兩小時減少飲水,減少夜尿困擾。 3. 增加運動與控制體重 研究顯示,每週規律運動至少150分鐘可改善攝護腺循環、降低尿滯留風險。 像是快走、游泳、深蹲或骨盆底肌(Kegel)運動,都能幫助改善排尿控制力。 五、藥物治療:穩定控制症狀的主力 若生活改善仍無法緩解症狀,醫師會考慮藥物治療。 (1) α-阻斷劑(Alpha Blockers) 例如:Tamsulosin(哈樂)、Doxazosin 等。 作用機轉:放鬆攝護腺與膀胱頸平滑肌,使尿流暢通。 效果:幾天內即可改善排尿速度。 副作用:可能出現頭暈、低血壓或逆行射精。 (2) 5-α還原酶抑制劑(5-ARI) 例如:Finasteride、Dutasteride。 作用機轉:抑制睪酮轉換為二氫睪酮(DHT),使肥大腺體逐漸縮小。 效果:3~6個月見效,能有效降低手術風險。 副作用:性慾降低、勃起力減弱,但多為可逆性。 (3) 合併療法 部分中重度患者可同時使用 α-阻斷劑與5-ARI,以達到快速又長期的控制效果。 六、手術與微創治療選項 當藥物治療無效或出現嚴重尿滯留時,手術是必要選擇。 1.傳統經尿道攝護腺切除術(TURP) 是最經典的治療方式,效果穩定且持久。 2.雷射汽化手術(HoLEP、PVP) 利用雷射氣化肥大組織,出血少、恢復快。 3.水蒸氣消融術(Rezum) 近年新型微創療法,以高溫水蒸氣破壞肥大組織,適合不想長期服藥者。 醫師會依腺體大小、症狀嚴重度與年齡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式。 七、預防與保健:長期維護攝護腺健康 •定期健康檢查:50歲以上男性應每年進行泌尿科檢查與 PSA(攝護腺特異抗原)測試。 •保持規律性生活:適度射精有助於攝護腺代謝。 •避免久坐與長時間騎車:減少骨盆壓力與充血。 •補充保健營養素:如茄紅素、鋅、南瓜子萃取物等,可輔助維持攝護腺功能。 八、結語:攝護腺肥大可控,關鍵在「早期改善」 攝護腺肥大不是絕症,也不是老化必然結果。只要及早發現、正確診斷,透過飲食、生活調整與專業治療,多數男性都能有效控制症狀、恢復正常生活品質。 千萬別因為害羞或誤以為是「年紀大了正常現象」而拖延就醫。 記得:越早治療,越能避免嚴重併發症。 |